师资队伍
学者风采

〖楚天都市报〗寻访荆楚好老师|“多面体”副教授跨界书写传奇

来源:8188威尼斯娱人城 作者: 发稿时间:2023-09-09 浏览次数:

如果把人生比作多面体,41岁的8188威尼斯娱人城副教授曹根阳,无疑已拥有了相当丰富的经历。

曹根阳(左一)是研制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团队的重要成员

从教18年,他的身份有辅导员、教师、科研工作者、大赛指导、企业“科技副总”、“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成员……更难得的是他样样都干得好:做辅导员,他创设的“三级管理法”被全校推广;当老师,他在课堂上挖掘出许多科研新苗,首次带赛,便带领学生拿下“挑战杯”全国特等奖;搞科研,他加入徐卫林院士团队,和团队一起研制出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到武汉裕大华纺织有限公司挂职任副总工程师,他被湖北省委组织部全省通报表扬,并作为代表在全省表彰大会上发言。

曹根阳说,感恩每段跨界生涯,它们启迪了他的思维,打开了他的格局。近日,这位拥有丰富闪光角色的“80后”副教授,被学校推荐为“荆楚好老师”候选人。

巧用“2厘米”解难题

7月28日,正值酷暑,曹根阳仍在新洲阳逻的武汉裕大华纺织有限公司忙活。

作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选派进湖北省第十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2021年9月起,他挂职成了这家百岁纺织企业的副总工程师。一到岗,企业便提出棘手难题:造出的天丝产品出现毛丝,想了许多办法无法解决。为了确认问题产生的根源,他深入车间一线,和工艺员一起从面料生产最关键的上浆工艺开始逐项排查,最终,他提出加高织布钢筘(音同“扣”,钢筘是织布过程中的重要机件,主要用于打纬和控制经纱密度)2厘米的建议,企业后续数十万米订单的顺利生产得到了保障。

曹根阳(左)研究天丝绸面料刮丝疵点的规律

曹根阳(中)排查天丝纱线上浆工艺问题

像这样的“2厘米”方案,曹根阳还出了不少。

2004年,他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毕业后留校做辅导员。2007年,他带的学生人数达到顶峰,分布在两个校区、近千人,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在他设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实行“舍长-班级长-楼层长”三级管理后轻松完成,他甚至同步考了个研,成了徐卫林院士的学生。这一学生自治模式后来在武汉纺大全面推广。

许多合作企业津津乐道他的“狗毛梳测散纤维日晒牢度”方案。原来,检测散纤维的日晒牢度前,需要对其进行梳理,曹根阳嫌专门的机器太贵,提出干脆买梳子梳,于是学生花几十元买来两个狗毛梳,正反同用,1分钟解决问题,可谓效果出众。这办法传出去,合作企业都是一边笑,一边用。

曹根阳(左)指导学生做实验

最近,曹根阳颇有进展的“提升染色物日晒牢度”项目,秘笈竟是某家用清洗剂。“日晒牢度随染色浓度增加而进步,但想提升染色浓度非常困难,因为油性的东西对染料有影响。我最近干家务激发了灵感,就拿清洗剂来化油,没想到实验结果超出想象,日晒牢度等级从三级提升到四级。要按普通方法,提半级都难。”他得意地说。

“烟火气”熏陶出灵感

“挑战杯”特等奖团队队长、曹根阳刚带毕业的硕士生夏泓蕙说,曹老师不是那种典型的科班出身的老师,遇到困难时,他的点子有时巧妙,有时粗暴,不囿于条条框框,目的就一个:有效。“更形象的比喻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研制月面国旗时,曹根阳(左一)和总体单位同事们一起做环境试验前准备

“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抽象而来,人们利用它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做老师的,更应在教学、科研中扎根中国大地,从生活的烟火气中找灵感。”曹根阳说,研制“月面国旗”时需要测国旗弹开时的力,用专门的仪器得花十万元,“徐老师说我们‘是不是书读呆了,初中物理就学过怎么测力’,我们才反应过来,可以用弹簧秤呀!”

曹根阳说,他深受自己的老师徐卫林院士的影响:“徐老师是跨界大师,他读书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专业,以得到不同的启发,带团队时让成员各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互相之间能分工也能协作,做科研,他喜欢逆向思维,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他要我们去企业,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月面国旗原来是印出来的(右为曹根阳)

曹根阳本就有跨界的经历,他努力向老师学习跨界的思维。十几年前他读硕士时,手上有很多企业课题,常在工厂一住几个月,为一线工人解决难题的智慧折服,自己也练就了一摸布料就知道上浆水平的功夫;现在进了“博士服务团”,他不仅为企业解决几个大难题,还搭建企业青年骨干成长平台,有针对性地请学校的老师们来上课答疑、配合攻关,并为企业筹建中国纺织联合会面料智能织造行业重点实验室出谋划策;他还做科普,参加了湖北省“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今年,他5天去了襄阳7所中小学讲座,为孩子们播下梦想的种子。

曹根阳为孩子们上科普课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真诚拥抱火热的生活,我发现,自己的‘思维藩篱’打开了。只有将个人的成才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参与‘小课题’中融入国家大战略,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曹根阳说,为更好地实现理想,他已申请延长服务期一年,继续参加“博士服务团”。

六个字教出“牛学生”

当过六年辅导员,又有十多年不走寻常路的科研体验,曹根阳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的特别方案。

为把科研的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上,他从课堂和生活中挖掘苗子,对科研有兴趣的,执行力强的,善表达的……都行。对这些他看中的或自主报名的学生,即使对方读大一,他也邀请进自己的实验室。

曹根阳(中)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获全国特等奖

“进来后头半年,学生只干洗烧杯、称检材的活,练基础,磨心性。同时我会观察这个学生,看他的长处在哪里,适合放在团队什么位置。比如‘挑战杯’团队,就要有搞科研的,也要有做宣讲、做统筹、甚至做‘备胎’的。”曹根阳说,能留下的学生,都具备了“唯忍、持韧、兼仁”特质。

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在研制月面国旗时,因有保密要求且任务量艰巨,他不能发文章写专利,也没时间去申报别的项目,只能勉强完成学校考核要求任务,八年里,荣耀和奖励与他无关,他却从不后悔接下这个任务。如今,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业合格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每次实践机会,真正做到徐院士常说的“小步快走,步步走稳”。

“从会做纱线,到能设计面料,从做得像抹布,到拿到全国面料设计大赛奖项,学生们进步很快。‘挑战杯’全国决赛时,他们特别设计了一个拿打火机烧自己衣服的环节,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那个衣服的面料结构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现在专利已经授权,产品已经批量生产并做出了成衣。”他说。

曹根阳向师生们讲述挑战杯参赛故事

数据能说明曹根阳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上的斐然成绩。2020年,他申报建立了功能面料人才培养工作室,两年间,工作室培养了200多名具有机织功能面料开发能力的学生,其中,1人获“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1人获“长江学子”称号,1人以第一作者身份获1项面料专利授权。工作室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获奖二十余项,最高奖项是“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目前,曹根阳正在和工作室学生筹备一场原创时装发布会。“我们设计了50余款面料,其中33款在工厂做了大样,服装学院的学生用它们设计制作了50多件衣服。”他说,这场发布会他想请纺大学生都来看,激发大家对行业、专业的热爱。

楚天都市报: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index_share?contentType=5&contentId=1454887&cId=0

编辑:郑婷



联系我们

  • 地  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 办公电话:027-59367695
  • 邮  编:430200

关注我们